Forbes 報導中說明,小米手機和瀏覽器存在資安風險。
報導中使用的是紅米 Note 8,在測試過程中小米會紀錄在手機上操作的各種行為,並回傳到俄羅斯和新加坡的小米伺服器。
內容目錄
探討-只有小米做這件事嗎?
當你在Google搜尋一個關鍵字時,他就在記錄你的行為了。
Youtube上有許多實測,當你在搜尋「租屋」之後,在各類型投放Google廣告的部落格、新聞網、臉書等等…。
都會出現相關的「租屋」資訊。
Google map 甚至能存取你的行車路徑,停泊地點、常去的景點等等…。
Apple
iPhone預設在背景傳送資料,用於分析使用狀況包含電池 無線數據等等
而背景追蹤 無意間也洩漏了 電子信箱、電話號碼、IP位址等…。
還曾經爆發個資傳送給中國騰訊公司。
臉書已經多次上法院了,無疑是洩漏個資;
最經典的就是美國大選做的民調數據。
總結
除了某些惡意蒐集個資以外,絕大部分洩漏都歸咎於使用者。
當你在瀏覽任何網頁時其實已經被記錄了使用習慣,
Youtube會自動列出相關於你點擊的影片,在點擊Facebook任何遊戲時,
你有認真看過他需要讀取那些資料嗎?(郵件、電話號碼等等…)
洩漏個資對某部分人來說是個很好操作的議題,
為了搶市佔率,無所不用其極挖洞給對方公司。
對一般人來說,根本不重視個資,隨意就留下電話/信箱只為了某些優惠
使用者若不更改操作習慣,個資洩漏的風險就永遠存在。